食藥署最近發佈一則關於痛風的新聞,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:一、許多病人誤以為痛風發作時,只要吃藥控制就好,卻忽略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;二、服用降尿酸藥物時,若原本沒有使用的病人,就不要服用,如果本來已經使用,則可以繼續用藥,且不宜增減劑量,以防尿酸濃度急遽變化升降時,可能引發痛風關節炎。
讀到第二點,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,究竟痛風發作時,要不要吃降尿酸藥物?若平常尿酸高、沒痛風,要不要吃降尿酸藥物呢?以下我們來一一解析。
痛風發作時該如何治療?
痛風治療可分成兩種,一種為急性發作,另一種為長期保養,以降低尿酸。
- 急性發作
痛風是一種發炎現象,起因為關節腔內的尿酸值突然增高或降低,導致尿酸結晶暴露於白血球上引起發炎,此時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,而常用的藥物有以下三種:
- 非類固醇類止痛藥:簡稱NSAID,在臨床上經常使用,舉凡感冒、喉嚨痛、肌肉痠痛等,有時候會吃NSAID
- 秋水仙素:可抑制痛風及發炎
- 類固醇:症狀嚴重時,除了上述藥物外,會再酌量使用類固醇
特別要注意的是,以上皆為痛風發作時使用的藥物,也就是說,假設痛風沒有發作,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吃,若長期吃NSAID和秋水仙素,容易傷到腎臟。
此外,有腎臟病、胃潰瘍,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,使用NSAID要十分小心。臨床上經常遇到吃NSAID造成急性腎衰竭,或胃出血的病人。也就是說,痛風發作時,這三類藥物是標準治療,但若腎臟不好或胃潰瘍時,NSAID和秋水仙素使用上要特別小心,也不建議長期使用。
- 慢性保養
這邊要特別強調預防重於治療,平時應該避免地雷食物,才不會使尿酸飆升,另外,若尿酸偏高,不見得一定要治療,但按照痛風治療指引,假如有高尿酸血症的人(男性尿酸值大於7 mg/dL,女性大於6.5 mg/dL),加上身為高風險群,包括有家族中風史、尿酸結石、腎臟功能差、酗酒、長期使用利尿劑、有三高,加上高尿酸,此時我們就會建議病人,應該要好好吃要控制尿酸。
就腎臟科而言,當長期高尿酸,會造成腎臟功能下降幅度愈來愈快,所以若是罹患高尿酸血症,且已經出現症狀,我們會希望趕緊將尿酸降下來。
降尿酸的藥物主要有三種,為了方便,我們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,稱為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的藥物:
- 第一代allopurinol:目的為減少尿酸生成,因為這類藥物非常容易引起過敏,且過敏時會造成史蒂芬強森症候群(Steven-Johnson Syndrome, SJS) ,是一種非常容易出現脫皮,猶如全身燒傷的疾病,我個人非常少使用。
- 第二代benzbromarone:目的為促進尿酸排出,由於英文學名是BENZ,又稱之「賓士」,此藥物的作用是促進腎臟排出尿酸,乍聽之下很不錯,但對腎臟科有點尷尬,因為當尿酸在尿中的濃度增加,會增加尿酸結石的機會。
- 第三代feburic acid:目的為減少尿酸生成,專門使用於腎功能不佳、有腎結石,或是有長期痛風結石的病人身上。
服用上述的降尿酸藥物還有一個大重點,假設正處於痛風發作期,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,則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。原因可以這樣理解:尿酸沉澱的過程,如同化學的溶解反應,將一顆糖溶在水裡面,當濃度到達頂點時,糖就無法再分解,此時糖會積在底下,假設此時將糖移走,糖就會再次溶解。
若代入尿酸的狀況,即尿酸結晶原本一大塊、一大塊存在關節腔中,假如吃降尿酸藥物使結晶突然往下掉,有一些尿酸結晶就會崩塌,甚至變成好幾塊,當尿酸的表面積增加,被白血球攻擊引起發炎的機會也會增加。所以此時常規的做法是:痛風發作時,不要隨意吃降尿酸的藥物,也就是說若平時有服用降尿酸藥物,當痛風發作時,應該要繼續吃。
重點整理
一、痛風發作時,應該吃消炎藥物、秋水仙素,或類固醇。
二、長期高尿酸的病人,若伴隨三高、腎臟、結石,或痛風石等問題,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。
三、痛風發作時,本來在吃降尿酸藥物的人,應該要繼續吃;沒有吃過降尿酸藥物的人,應等痛風緩解後再服用。
四、預防重於治療,平時吃東西應該避免地雷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