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中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,確診個案之解除隔離人數近1萬2000人,這些人康復後除了面對後遺症外,更多的是外界的異樣眼光,因此,這集節目想和大家談談新冠肺炎病人的心理層面,關於「如果得了新冠肺炎,病人和家屬要如何面對,旁人該如何協助?」
其實這個心理層面的議題,也可以套用於其他重大疾病,例如癌症、洗腎等,
會想談這個主題,主要是前陣子遇到一位70幾歲的病人,由40歲的兒子陪伴看診。進入診間的過程,阿伯始終垂頭、不發一語,等爸爸就坐後兒子劈頭數落:「我爸有糖尿病、高血壓都不控制,自己亂吃一堆地下電台的藥物,也不戒酒!」
兒子一席話馬上點燃病人的怒火,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,這樣的情景,其實醫療現場隨時隨地都在發生,病人本身已經罹患重大疾病,面對最親愛的家人的指責,往往憤恨認為:「我已經生病,也很努力變好,為何還要責罵我?」
看到這對父子,就聯想到最初確診的「獅子王」,當初疫情爆發時,輿論不斷指責這位獅子會會長是防疫破口,但其實疾病本身沒有色彩,但人們往往會用有色的眼光看待疾病。獅子王是病人,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病人,此處並無替輕忽防疫者找藉口開脫之意,相信染疫者在確診前也不想發生這些事,確診後同時也擔心是否傳染給他人,或是因此喪命,甚至康復後擔憂後遺症,以及外界嚴厲批判的眼光。
就以醫護人員而言,每天身處高風險工作環境,除了擔心染疫傳染給家人外,更可能被街坊鄰居貼標籤,因此,新冠肺炎患者從染疫到康復的漫漫長路,其心理煎熬可見一斑。
根據美國的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勒蘿斯(Elisabeth Kubler-Ross),將病人面對死亡的心理歷程,或被診斷為嚴重疾病(如癌症)的心情轉變過程,分為五個階段:否認、憤恨、抑鬱、妥協、接受。
以「大人學」Joe舉的例子介紹:小孩走路撞到頭感到疼痛,年幼時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,否認自己撞到頭(否認),接著家人跑來說:「桌子壞壞」,將問題外顯化,開始怪東怪西(憤恨),如果問題仍不解決,小孩就會躲在角落畫圈圈(抑鬱),最後發現其實撞到頭也不嚴重,便接受這件事(妥協),並開始將問題內顯化,研究下次如何不再撞到頭(接受)。
將上述心情分級套用於新冠肺炎或重大疾病病人:
一、否認期
可能狀況
1. 當得知採檢陽性時:「什麼?我怎麼可能得到?我三級警戒後就不常出門,最遠只到陽台放風!」
2. 出現症狀時懷疑可能染疫,跑診所重複做很多檢查,可能延誤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。
3. 很多病人並非完全否認染疫的診斷,而是在壓抑自己對疾病的強烈情緒反應,迴避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。
解決之道
旁人可提供正確的知識,視患者狀況提供適當關心與支持,並讓患者了解自己擁有完整的後援。
二、憤恨期
可能狀況
1. 得知篩檢陽性兩次以後超級生氣,開始怪旁邊鄰居來串門子、怪小孩沒有及時幫他預約打疫苗、怪政府沒有即時管好期他確診者,甚至怪祖先沒有保佑他
2. 如同先前雙和醫院的確診者,確診後不願配合治療,甚至拿刀砍護理人員,此時他剛度過否認期,一進入憤恨期就直接傷害他人。雖然多數人進入憤恨期並不會採取如此這麼激烈的舉動,但仍有可能出現言語暴力,傷害主動關心的人
解決之道
憤怒是正常反應,確診者需要好好審視自己的心情,容許有憤怒情緒,但不能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。
此時確診者需要的不是建議,而是陪伴,如果家人確診,我們可以透過和他們通話、視訊,偶爾送上喜歡的食物,讓身處隔離病房的家人知道有人關心他。
三、抑鬱期
可能狀況
1. 當憤怒緩和後,會慢慢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,一方面留戀人生,惦念放不下的種種問題,同時心理會十分矛盾,表現出失望、心神不寧、喪失興趣、悶悶不樂、寡言少語等症狀。例如:聚會中這麼多人同時用餐,我明明防護措施做得滴水不漏,為什麼只有我中標?
2. 嚴重的情況可能如同日本福岡市30多歲的女性,她的家人出現發燒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經檢測確診新冠肺炎,幾天後她也確診,同一天,同事們也陸續確診,這名女子擔心可能是自己傳染給同事,心裡過意不去,因而自殺。
解決之道
新冠肺炎與其他傳染病不同,很容易造成旁人的偏見,更容易造成患者不安,或是產生對周遭人士帶來麻煩的愧疚感。此時旁人可以提供些希望,例如去年返台治療的西班牙女留學生Rita,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在個人IG上,也拍攝影片、接受媒體採訪,目的是想讓自己跟病友們獲得更大的支持,的確也有病友私訊她表示感謝。透過病友成功治癒的案例並與大眾分享,對於這個階段非常關鍵,可以縮短抑鬱的情況與程度。
四、妥協期
可能狀況
1. 當心情稍微平復一點,不再憂鬱也不再生氣時,終於可以好好面對自己是個新冠肺炎病人的「病人角色」。
2. 此時會想好好了解新冠肺炎的本質與治療,以及病友們的經驗。
3. 妥協期代表問題開始內顯化,不再將問題投射到心情或是外界,較容易聽進其他人的意見,如果採正規醫療,會特別注意飲食及隔離的注意事項。但此時也要注意兩個極端:求醫型與不醫型,前者會「病急亂投醫」,四處找名醫好藥,上網搜索最新治療成果,任何偏方都願意嘗試,容易落入過度醫療的陷阱,或成為騙子的獵物;後者會抱持罹患絕症的心態,認為沒有必要花錢,也沒有必要遭受無休止的檢查、治療之罪,應該想吃就吃,四處旅遊。
解決之道
因目前新冠肺炎病人確診後會被立刻隔離進行治療,較不會有妥協期可能出現的極端舉動,故此處以洗腎患者為例。許多病情進展至需要洗腎的病人,一聽準備要洗腎,等情緒進入妥協期時,便開始胡亂求醫,包括電視廣告的神藥、鄰居推薦的保腎聖物等,都會買來嘗試,等到症狀病入膏肓時,有時送來醫院已經呈現肺水腫,甚至呼吸衰竭。
所以如果身為重大疾病患者的家人,要確保患者接收正確的醫療資訊,以及走在正確醫療的道路上,免得自己命都沒了,還傳染給愛的家人們。
五、接受期
可能狀況
表現為願意接受治療,有的是積極配合治療,並對各種療法寄予很大期望,即使意識到自己的病已難以治癒,仍然希望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,並將生存的希望寄託於治療。
解決之道
讓病人接受現實,聽從醫生、親友的勸告,以平靜的心情,理性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並接受治療,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,並且對患者不要帶著異樣的眼光,才不會帶給病人不必要的惡性刺激。
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最近讀到的一本書《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》,其中提到的TRICK原則,適用於新冠肺炎疫情各面向可能產生的問題。
T代表信任Trust,於妥協期後可以提供患者正確的疾病知識,並讓對方自行做決定,全然支持對方的選擇。
R代表尊重Respect,I代表獨立Independence,尊重病人是獨立的個體,及所下的決定。以打疫苗為例,許多洗腎患者擔心疫苗的副作用,猶豫接種,以醫師的角度,告知接種疫苗的好處與壞處,以及不接種的風險,即便對方堅持不願施打,也予以全然尊重。
C代表合作Collaboration,「一起」會比「自己」更好,讓病人覺得自己不孤單,而是大家一起面對。
K代表同理心Kindness,提供病人建議和陪伴的出發點,一定是良善的,同時可以換位思考,站在患者的角度替他們想,讓病人感到尊重和陪伴。
新冠肺炎不像一般的疾病,可以於治療期間找到病友互相鼓勵,以及接觸其他人群,他們在隔離期間,可能連其他房間有誰都不知道,由於法律也相當注重病人隱私,使得確診者在接受治療過程相對孤單。
最後提醒大家,沒有人想要生病,但面對病體一定要積極樂觀,才有機會打敗病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