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大家上次去大醫院看病的時候,在門診等待多久?雖然大多數醫院已改成數位和APP叫號,但等待時間還是非常長,有些內科的大診,基本等待時間是3~5小時起跳。
我還記得小時候陪父親去看某醫師的夜診,因為我們的號碼100多號,想說不要太早到,即便晚上8點才插卡報到,快12點才輪到我們看診,且看不到5分鐘就出來了,對於一個晚上11點前就要睡覺的國中生來說,簡直等到懷疑人生。
因此,我對於「等待看診」這件事感到很困惑。歲月如梭,等到我自己成了主治醫師,發現在診間外面,跟診間裡面,完全是不同光景。我覺得每位病患進來都是有需求的,無論是看檢驗報告、看病,或是拿藥,基本上都會花一些時間,但是一個病人花一點時間,10個病人就花很多時間,尤其是在外面等待的病人,看著叫號機緩慢跳動的號碼,更是覺得度日如年;在裡面的我們,也會感受到壓力,畢竟晚一點進來的病人不免抱怨,甚至脾氣不好的病人或家屬,口氣也會很差,就會和護理人員起衝突。
但是,大家都知道,沒人希望好不容易輪到自己,看診時間僅1分鐘,通常都會覺得既然等了這麼久,就要「看好看滿」,抓緊時間巴著醫師不放,不過這樣就會讓其他人等更久。
這樣的現象已經引起很多民眾、醫院的重視,也開始有很多軟體、措施實行,只是目前看似還無法有效縮短等待看診時間,縮短大家看診效率。
有鑑於這樣的問題,我覺得最近很夯的元宇宙,可能是個解方。這集想跟大家分享我對於元宇宙,甚至是醫療元宇宙的看法喔。
雖然我不是資訊方面的專家,但在看完這麼多資料,假如要對長輩解釋元宇宙,我會說:「你可以和鳳飛飛一起唱歌。」若跟同輩解釋,我會說:「你可以跟鋼鐵人一樣飛,與無所不能。」
在元宇宙中是一個虛擬世界,一個獨立運作的系統,例如我們可以像鋼鐵人一樣飛在空中,或是在水中旅行,相信大家在各個遊戲、電影中,其實都看過類似的情景。假如看到這邊還是不了解,建議大家可以看一下2018年電影《一級玩家》,裡面描述就是元宇宙的基礎,人生活在現實,但意識可以跑到另一個虛擬的世界,也有一個虛擬的分身。
元宇宙這個詞,最早出現在小說《雪崩》中,稱呼虛擬分身為「阿凡達」,也就是2009年最火紅的3D電影。阿凡達在虛擬世界中,也有很精采的生活,最常見的是娛樂,可以坐在搖滾區看周杰倫演唱會、和鳳飛飛一起唱歌等,唯一不同的是,裡面的性質可以自己定義,假設現實中經濟拮据,住的是10坪小套房,但在虛擬世界中,卻可以住豪宅、買名車,到外太空旅遊。
但我相信,以後虛擬世界中的一切,仍需要金錢交易,但大家的精神層面可能提升不少。
聽到這裡,大家可能覺得元宇宙離我們很遠,但我覺得元宇宙可能會成功,主要是滿足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,最底層是基本需求,往上是心理需求,最後是自我滿足需求,而元宇宙最上層的是自我實現。舉例來說,假如最親愛的家人過世了,你可能沉浸在過去與對方相處的美好時光,以前我們可能只能看照片、影片回顧,但是有了元宇宙,可以把這一切置入在元宇宙當中,譬如直接讓你親臨30年前和家人在遊樂園玩的場景,也許有些人就會願意付費,每天花1~2小時重溫時光不能重來的感覺。
至於元宇宙和醫療有何相關呢?與遠距醫療有何差別?疫情之後大家應該有感受到遠距醫療的便利,可以透過視訊或電話看診,對於醫療元宇宙,我覺得有三個可以改善現行醫療困境的地方:
一、看診模式
假如住在屏東,卻要一大早到台北看診,可以透過APP查詢看診動態,且要在輪到你的號碼前,趕緊到醫院附近等待,插卡報到後,有可能要等1個小時才輪到你看診。雖然有APP比以前方便很多,至少可以提醒你號碼快到了,要趕快到門診外等待。
我覺得未來元宇宙看診,形式可能如以下:
假設你發現泡泡尿,擔心可能是蛋白尿,所以在線上約了腎臟科醫師早上10點看診,時間快到時,只要戴上VR眼鏡,進入虛擬診間,診間的陳設和現實差不多,接著出來一個虛擬小助理,開始詢問一些問題,你可以用口述,或是拍下泡泡尿,先上傳到元宇宙,讓虛擬小助理分析。小助理接著會詢問是否伴隨症狀,例如之前健檢是否發現異常、有沒有常口渴等,接著病人來到診間,醫師手上已經有虛擬小助理上傳好的資料,可以立即判讀病人是否要進一步做檢查。
當要做檢查時,VR眼鏡(或其他穿戴裝置),也會分析是否進行心電圖、視網膜、尿液等檢查,假如未來的便利商店有驗血、驗尿的功能,病人也可以就近做檢查,做完後將資料上傳雲端NFT,等下一次回診,病人手上已經有報告,醫師就可以立刻分析病情。
以上看診模式的主要意義在於:
1. 可以節省醫護和病人的時間,不再需要到定點花時間等待醫生,也可以節省醫生詢問病人問題的時間。
2. 假如想要看國外的醫師,不必特別飛到當地看診,可以在線上約診,並用當地的貨幣,或約定好的價格進行交易。
3. 檢驗報告可以即時判斷,資料上傳雲端NFT後,病人和醫生手上會各有一份報告,及時讓醫生知道病情。
二、照護模式
住院中有長期照護需求的病人,出院可能因為家庭或照護的原因,需要轉到護理之家,護理之家的內容可參考EP.27。尤其現在疫情期間,要轉到護理之家非常麻煩,首先要護理之家確定有位置,護理之家也會派人到醫院,判斷病人是否合適到護理之家,病人家屬也需要參觀護理之家,看環境、價格是否能接受,這一來一往,通常耗費3~5天,甚至有些病人家屬必須放下工作,請假去做這件事。
在理想中的醫療元宇宙,家屬不必請假,只要在約定的時間,戴上VR眼鏡,就可以參觀護理之家,也可以當面和護理之家的人溝通。護理之家也不需特別派人來醫院,只要透過穿戴裝置探視病人即可,且經過家屬同意,也可以拿到病人的部分資訊,以上可能一天內即可達成。
三、了解術式
無論是開刀、做心導管,或是洗腎,大多數都是用文字和圖片講解,雖然有些影片可以觀看,但多數患者看完影片,還是一頭霧水。舉個常見例子,每當和病人講解洗腎,通常患者聽的時候心裡都會非常抗拒,可能醫生講10分,病人只接收3分,即使讓病人看影片,病人仍無法理解洗腎是怎麼一回事。
未來的元宇宙,醫生跟病人講解洗腎的時候,可以直接目擊洗腎的狀況,可以縮小病人對於醫療知識的水準落差。因為通常我們都會安排準備洗腎的患者,聆聽已經洗腎患者的心聲,假如線上剛好有病人正在洗腎,也可以用VR和準備洗腎的人分享洗腎後的生活,減少病人的恐懼。
讓我們培養腎利思維,擁有幸福人生喔!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eli.lin